查看原文
其他

榜样教师进网师【第十五期】| 读诗准而后深

184460于宁 新网师 2022-04-17


作者 | 于宁

审核 | 杨茜

编辑 | 清流



在诗歌里惊觉、哭泣、发现自己,这就是我们读诗的目的。
(干国祥老师语)

在平凡的生活中,心中的诗意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沐浴与照亮。2020年8月9日晚,新网师特别策划的新网师晨诵项目系列直播活动暨榜样教师第15期,总第48期,在新网师钉钉群准时开播。于宁老师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求准中走进诗境”。

主持人:

亲爱的新网师学员们,大家晚上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文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熠熠生辉;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

今天,我们相约新网师钉钉群,相约于宁老师精彩纷呈的直播间,一起领略于宁老师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读“诗”准而后深之感悟诗歌魅力!

求准中走进诗境 讲稿摘要


环节一:案例导入[提出问题]


于老师从一位老师讲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教学案例开始。案例中老师的教学能调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反观文本,充分地发现、质疑,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而深刻;但是,总觉得这堂课少了一些味道——诗歌的味道。

引发思考:诗歌教学现状如何?

诗歌教学不仅是教读诗歌的字面意,还要品味文字背后的情韵和文化。我们目前的诗歌教学有两种错误倾向,于老师形象地概括为“失魂落魄”“僵硬呆板”。

失魂落魄:丢失了诗歌特质,只看到了诗歌最表面的文字符号,丢失了诗歌深层的意蕴情思。诗歌的文字就像指月的手指头,我们应该得意忘言,得鱼忘筌。

为什么只看到表层的文字呢?缺乏诗歌的文体知识,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阅读取向、阅读策略不熟悉。

僵硬呆板:能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读懂诗歌。但是教学上“知识灌输”,把结论直接转告学生。

“版块教学”激不起兴发感动,成了相关诗歌知识荟萃的机械背诵。

老师不能成为参考书的复读机,要承担好教师这个角色,要有对知识对学生的精准的认知,灵活的把握。在精细的教学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引领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


环节二:诗是什么?怎么读?怎么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于老师分别结合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怎样读诗。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表达的是为所爱不惜自我牺牲,执着以求的真挚和奉献精神。衣带渐宽是在说形体的消瘦,“终不悔”的语气非常坚定,“为伊”这个表达执着而深情。读懂这两句,需要我们品咂字词,读出字面意思,读出语气情态,并加以联想生发。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色,翠色,颜色是非常青翠鲜明的;黄与翠,白与青,颜色的对比非常鲜明,看见这样的描绘,要在脑海中还原出一幅鲜艳而富有生机的画面。这画面上的鸟儿在高声欢唱,飞禽在振翅掠云。鸣唱,飞翔:生命是多麽生机勃勃,昂扬向上!读懂这两句,需要能对作者形象描绘敏锐捕捉,根据这描绘去想象还原,“看到”文字背后的情境之美。

总结:读诗,可以通过断句、上下文来理解句意。可以通过品味诗歌中的字词、意象,把他们还原成仿佛发生在你心里,你身上具体的生活感受、生活画面,去想象去体会。

怎样教诗?

以干国祥老师的教学范例深入剖析应该怎样进行诗歌教学?

总结提炼出以下三点:

:首先细致备课,通过查阅资料、不断地阅读积累,形成对知识、学生的准确认知,精细地进行教学设计;

:不能成为学生的天花板,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学生引到高处。不是仅仅讲一首诗,而是把课文当作例子,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知识迁移。

:教学环节和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觉得很有趣,始终让学生读、背、思、赏、品。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的站位出发,从学生会怎样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把注意力始终放在学生上,注   意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反应,和学生真正地展开对话。


环节三:在教学中落实[汇报交流]


亲子读诗

一、亲子读诗:“关键问题”不放松。

和孩子一起读诗总是轻松随意的,不太可能正襟危坐,像讲课一样严格。能切实有效的关键就在抓住关键问题。具体落实注意:

1固定时间段(亲子协商),尽量保证每天坚持。

2给孩子提供有足够资料的材料,规定自学的程序。

3以孩子讲解作为正式学习的开始。

4追问关键,提升能力。

当自身能够抓住文本的独特和价值的时候,才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一个领略文本价值的点,一个激发兴趣的点。这个点会帮助学生通向文本细节处、深邃处、透彻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具备敏锐捕捉每一首诗独特的表达和鲜活的情感的能力有效进行诗歌教学呢?于老师给出的答案是“积累”。她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诗歌阅读积累的三阶段。基础知识积累、鉴赏能力积累、鉴赏理论提升。这三个阶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每个阶段的扎实、准确、丰富都为下一个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像“浪漫、精确、综合”阶段一样,还像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劝慰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上的教师们,不必着急,从现在开始阅读的这一首诗开始,从字面到手法到感情,争取尽量读透——不停留于一知半解,不放过任何疑问,以鉴赏辞典、名家赏析作为你自己理解的镜子,对照反思,摘抄积累,日积月累就会慢慢提高的。求准方能有得。

最后于老师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她在诗歌教学中的关键点:

1用策略取代知识:注意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而不是知识灌输。

2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学从学生疑难处开始。

3不断练习:以学习活动贯穿课堂的始终,老师的讲解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架。无论是发现疑难问题,还是练习巩固形成新的认识和能力,都需要学生多多练习,反复体会,

4灵活练习—课程 :始终关注学生的状态,除了知识领悟掌握的程度,兴趣和心态也非常重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既起到了调节学生学习生活,激发兴趣的作用;也是课堂知识的检验和落实,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学习巩固了知识。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种能力,必须在大量的诗歌精读中掌握读诗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策略。

学员们意犹未尽,公屏上不断刷新问题,于老师耐心解答。

互动答疑:

199358王晶晶:

于老师,通过听您讲座,让我突然间想起自己五周岁的孩子,我们本是想抓住孩子的识字期,现在坚持认读古诗有快两年了。认读古诗有五言七言初中高中文言文,他现在是六周岁。听完后,我的疑问产生了,是不是在认读过程中,也需要向他讲解些古诗文本的理解呢?

184460于宁

是的。至少应该有乐趣,基于他的理解和生活吧。不要让孩子硬背诗歌,被美感和韵律打动来背也是可以的;深度以孩子能达到的上限为适合。

201215熊君

于老师,解读一首诗大概要花多长的时间?是解读的时间用得多,还是将解读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时间多?我自己解读会读得很散,没有什么章法。读出来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困难。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184460于宁

我解读的时间用得多,现在的功力40分钟左右,之前需要更久。教学可以将难点分散,问题前置,下发学习单,让学生提前在家思考。

199521张华丽

按于老师的方法先自己认真读诗,从字词,意象、意境读懂读准,读出情味,要多多查阅资料,名家鉴赏,从这些方面入手!于老师,是这样吗?

184460于宁

是的,求准才能有进步啊,解读到位是教学设计的前提。

202112张丽萍

于老师好!女儿初升高,在古诗词学习方面请您推荐适合体会意境,掌握品鉴方法的书。

184460于宁

爱上诗歌就慢慢都进去啦,她喜欢唐诗还是宋词呢?

喜欢宋词多一些.

202284 陈雪艳

现代诗歌的解读是否也是适用呢?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198255张永平

让小学生诵读古诗词,也感觉如果不理解意思,光背诵,就不会理解其中的感情、韵味,但总是以为孩子们年龄小,不能说得太深,另外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高度也不够。听完于老师的讲解,有了新的认识。

学员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收获与困惑,于老师还分享了 魏天无《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 》及小学课外书单;关注学习新网师《每日一诗》、鲲鹏小语等公众号;推荐王崧舟《语文教学三重境界》视频及上海辞书的鉴赏辞典 、百度百科、古诗文网查阅古诗等多个提升诗歌鉴赏能力的途径。(采编:冯丹)

讲师简介:

于宁,高中语文老师,新网师晨诵研究员。2013年开始跟贴“网师每日一诗”,2014年开始学习《人间词话》,从此以“月流瓦”与诗紧紧相连。她于诗歌的晶莹美丽中,仿佛沐浴月光,让诗歌之美在身心流淌,此心宁静,悠然淡远。


环节一:案例导入[提出问题]


今晚的分享从一个教学案例开始:

一位老师讲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是改出来的。诗里有个字反复改了十多遍,改出了千古名句。

你们知道改的是哪个字吗?”

“绿。春风又绿江南岸。”

“对。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是王安石,在这一句,你会用哪个字呢?‘绿’好在哪里?还有没有更好的表达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过、满、亲、拥……”

有个同学说“艳”比“绿”好,“春天都有哪些花啊?这些花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子呢?校门口的白玉兰,田野里的粉色的桃花,雪一样的杏花梨花,它们可都是先开花后长叶子的。所以,春风来了,先看到鲜艳的百花盛开,然后才是绿的叶子一片片长出来呢。应该是春风又艳江南岸更好。”

老师同学们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时,又有一个同学说“明月何时照我还”也不好,应该改成“白日何时照我还”。原来的句子反映出王安石缺乏安全意识,偏偏晚上行路,为什么不在白天行路?白天回家才更安全呀!”

【案例分析】这位老师的教学能调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反观文本,充分地发现、质疑,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而深刻;但是,我们总觉得这堂课少了一些味道——诗歌的味道。

“绿”“明月”是普通生活里的春天的白描、回家的画面吗?在诗歌当中,应该如何理解呢?

“绿”“明月”在其他诗句中也反复出现过。“绿”动词性、动态感很强,代表的是生机勃勃、时光流逝。“明月”是思念的载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光流逝,又是一年充满美丽充满生机的日子,我的心中满是思念,在一个个有月亮的晚上徘徊。什么时候,在这明月下,我不再思乡而是可以满怀憧憬地踏上回家的归途呢?

绿是满眼的美丽和渴望美好的憧憬。明月,是思念的月。

【案例总结】您的诗歌教学现状如何呢?诗歌教学不仅是教读诗歌的字面意,还要品味文字背后的情韵和文化。我们目前的诗歌教学有两种错误倾向,我概括为“失魂落魄”“僵硬呆板”。

1. 失魂落魄:丢失了诗歌特质只看到了诗歌最表面的文字符号,丢失了诗歌深层的意蕴情思。诗歌的文字就像指月的手指头,我们应该得意忘言,得鱼忘筌。

为什么只看到表层的文字呢?缺乏诗歌的文体知识,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阅读取向、阅读策略不熟悉。

2. 僵硬呆板:能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读懂诗歌。但是教学上“知识灌输”,把结论直接转告学生。“版块教学”——不管教哪一首诗都按照完全一样的授课步骤进行。

僵硬呆板的教法往往把生动的、意蕴丰厚的诗歌“解剖”得冰冷“客观”,激不起兴发感动,成了相关诗歌知识荟萃的机械背诵。

为什么会把诗歌鉴赏变成冰冷的知识背诵?老师诗歌解读的功力弱,自己没有鉴赏诗歌的能力,找不到“曲径通幽处”,直接把别人现成的鉴赏结论“转发”给学生。老师成了参考书复读机。

总之,诗歌教学的不足和老师的诗歌鉴赏水平有一定关系。

 在《教师阅读地图》中,魏老师以《游园不值》为例,详细分析了这首诗歌需要讲什么,怎样讲。从下面的列表梳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讲好一首诗,基于老师完整而清晰的知识背景。

讲好《泊船瓜洲》我们要有文学之眼,兴发感动,读出思念的味道;要有史学家之眼,设身处地,切合人物口吻;有哲学家之眼,能入能出:人,生活在有限无限之中——自然是无限的永恒的,人的命运是有限的;人生活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欲望和现实的反差与碰撞中……

此外,我们还要承担好教师这个角色,我们要有对知识对学生的精准的认知,灵活的把握。在精细的教学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引领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


环节二:诗是什么?怎么读?怎么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 下面结合两个例子来说明应该怎么读诗的。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表达的是为所爱不惜自我牺牲,执着以求的真挚和奉献精神。衣带渐宽是在说形体的消瘦,终不悔的语气非常坚定,为伊这个表达执着而深情。读懂这两句,需要我们品咂字词,读出字面意思,读出语气情态,并加以联想生发。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色,翠色,颜色是非常青翠鲜明的;黄与翠,白与青,颜色的对比非常鲜明,看见这样的描绘,要在脑海中还原出一幅鲜艳而富有生机的画面。这画面上的鸟儿在高声欢唱,飞禽在振翅掠云。鸣唱,飞翔生命是多麽生机勃勃,昂扬向上!读懂这两句,需要能对作者形象描绘敏锐捕捉,根据这描绘去想象还原,“看到”文字背后的情境之美。

总结一下,读诗,可以通过断句、上下文来理解句意。可以通过品味诗歌中的字词、意象,把他们还原成仿佛发生在你心里,你身上具体的生活感受、生活画面,去想象去体会。

能领悟一首诗,你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对文字的敏锐,透过表面的描绘和表意,领悟作者在文字背后活泼泼的感受和心灵,诗歌的语言真的就像“指月亮的手指头”,需要读者“得意忘言”“得鱼忘筌”。

诗是什么?魏智渊老师是这样定义诗歌的:“诗是情感的波涛。”


读懂一首诗,走进诗歌的境界:古人曾经的感动和思索,是那样鲜明鲜活,同样可以把我们今天的心灵唤醒和擦亮。要能看到一首诗的美,为此感动不已。“在诗歌里惊觉、哭泣、发现自己,这就是我们读诗的目的。”(干国祥老师语)

二 怎样教诗?让我们以干国祥老师的教学范例做我们的模板。给大家分享两个案例。

1. 寻隐者不遇

理解这首诗的关键点在哪呢?

《古老的回声》王富仁:诗的境界就在这“遇”与“未遇”之间,在松、童子、深山、白云构成的诗的具体境界中。

全诗有以下几个主要意象:

松 童子 药 山 云

这些都是中国诗歌中常有的意象。我们分明能够感到,写它们就是在写隐者,隐者的精神就蕴于它们的意象之中。

松是高洁精神的象征。它永远郁郁苍苍,骨坚叶茂,坚毅挺拔,四季常青,不为外界的风云变幻所左右,不被时世风尚所动摇。隐者的精神也有像松一样坚毅强韧的东西,不为名利所诱,不被荣华富贵所动摇,始终如一,志向坚定;

童子是纯真心灵的象征。童年心地纯白,无尘垢之染,有天然情趣,生意盎然,无颓废气象。隐者的精神也应如童子一样纯洁天然,不懂得尔虞我诈,没有私心杂念,而生机勃勃,绝不老气横秋,僵硬古怪;

采药是隐者常务,它有益人生而非享乐之物,体现了隐者有爱人之心,无憎世之情。药味清苦,但无浊秽之气,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出现在清雅的环境之中,它体现了隐者清雅的精神特征,虽不华靡,但不低俗,清中有雅,贫中有义,寒中有正,外贫寒而内充实;

深山清幽深邃,无逼仄狭窄之感,也无矫揉造作之气,它是隐者的生活环境,也是他的精神境界,令人感到他的精神境界神秘深邃、宽广疏朗;

白云是超脱飘逸的,又是变幻无穷,而隐者的不执于物,不泥于事,体轻身洁,高远超然,也正是白云的特征……

只要意识到诗人之来绝非为了一见隐者的肉眼凡身,实为仰慕他的精神情操,我们怎能认为他未遇而返呢?他实际已经心领神会,自得于心,目的已达,是绝无惘然若失之情的。

为了让学生能领会这首诗中的隐逸精神,干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改写比较。

干老师把这首诗的关键意象改换,让大家体会这些关键意象的意思,体会它们在这首诗里必不可少的作用:它们是这首诗歌的灵魂和情韵所在

2.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理解这首诗的关键点是,这首诗在美丽的画面、逍遥的渔翁形象背后,寄寓着中国文化里的隐逸情怀。

干老师通过比较阅读、拓展阅读,让学生通过相关文本的对比思考触类旁通,归纳总结,巩固理解诗歌的能力,提升了诗歌鉴赏水平——读懂的是这一类有关于桃花和渔翁的诗歌,积累的是诗歌背后的文化和情怀。

干老师通过精细的教学设计,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认知精准化,自己的疑难瓶颈得到突破,切切实实得到了提高。

【案例总结】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诗歌教学呢?

准:首先细致备课,通过查阅资料、不断地阅读积累,形成对知识、学生的准确认知,精细地进行教学设计;

深:不能成为学生的天花板,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学生引到高处。不是仅仅讲一首诗,而是把课文当作例子,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知识迁移。

活:教学环节和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觉得很有趣,始终让学生读、背、思、赏、品。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的站位出发,从学生会怎样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把注意力始终放在学生上,注意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反应,和学生真正地展开对话。 


环节三:在教学中落实[汇报交流]


魏老师积累丰厚,干老师机智深刻。我们很难一下子就达到他们的境界。他们是我们在实践中的朝向。这一环节想和大家交流怎样基于我们自身做到尽量求准,尽量读出、教出诗歌的味道。

一 亲子读诗:“关键问题”不放松。

和孩子一起读诗总是轻松随意的,不太可能正襟危坐,像讲课一样严格。能切实有效的关键就在抓住关键问题。具体落实注意:

关键:孩子自己不能理解的点,理解一首诗的关键点。

1 固定时间段(亲子协商),尽量保证每天坚持

2 给孩子提供有足够资料的材料,规定自学的程序。督促自学。具体说就是先让孩子自己读诗,自己翻译,自己理解。

3 以孩子讲解作为正式学习的开始。讲是对学习效果的汇报,也能暴露孩子的疑难所在。通过讲解——提问的形式,落实字词等基础知识。

4 追问关键,提升能力。

通过孩子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一是领悟情思:诗歌传达了什么情韵,能否将这首诗的情境想象还原。

二是语文知识结构、文化情怀:哲理、文化、鉴赏工具的积累,这些可以通过“关键问题”追问,启发孩子向纵深思考。

举两个例子:

《雪梅》诗歌描写的是梅雪争春,诗人评判。但为什么这么写?仅仅是得出“各有长短”的结论吗?

我设计的问题是:诗人为什么把雪和梅花相争相比?为什么用“争”这个动作?

答案:

雪花和梅花有很多相似点,它们都很美。都是在冬季,都是洁白无瑕、晶莹闪亮的;雪花更加寒冷洁白,梅花更加清香秀美。雪花会漫天飘飞,梅花会满树盛开。

争,都非常美,竞相展现着各自的美丽

这是诗人在发现了雪花漫天飞舞中,梅花映雪怒放的美之后,久久陶醉沉吟,虚拟了争春、诗人评判的角度,来表现梅花雪花怒放争艳之美,表现作者对梅雪争春格外富有生机这勃勃之美的欣赏。“争”“费评章”这个切入点选择得多么巧妙!它来自于两种奇美并立争妍这个难得的美景的发现。

这首诗一上来就是谚语式的议论语,它要表达什么呢?有什么情韵吗?如果能理清层次、还原情境,迁移生活,也就读出了这首诗的情韵。我是这样突破关键点的:

寄兴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感慨。这首诗有一句是人物对话——出现了“自称”称呼别人,是哪一句?对话双方是什么关系?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感慨呢?

答案:妾愿老君家:妾是女子自称。君,您,对对方的敬称。我愿意老在您家。联系上文,对别人不能太求全责备,人都有不足。(所以,尽管您有缺点,尽管我们之间的情谊有不足,)我依旧愿意和你相伴到老。

《乱世佳人》中,深爱斯嘉丽的瑞德,看到爱情的缺憾坚决选择了离开。“与其看到一件衬衫破破烂烂,我宁愿记住当初它美好如初的样子”。我们是应该守候童话的精致美丽,还是看透了这个世界却依然爱它?

总之,当我们自身能够抓住文本的独特和价值的时候,才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一个领略文本价值的点,一个激发兴趣的点。这个点基于我们自身对文本独特魅力的擦亮。

这个点会帮助学生通向文本细节处、深邃处、透彻处。在一个个文本不断这样“细读”“擦亮”,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读懂某一首诗歌的方法,而不是停留在诗歌的外围,只能查阅与这首诗相关的知识,而不是咀嚼之、品味之、消化之。

当我们老师练就这样一双读懂诗歌的“火眼金睛”之后,我们自身先具备能敏锐捕捉每一首诗独特的表达和鲜活的情感的能力,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诗歌教学,领着学生去擦亮所读的每一首诗,教会学生读诗的方法策略。

怎样练就这双“火眼金睛”?答曰:积累。大家可以把我的经历作为参考:

1基础知识积累:摘抄诗歌鉴赏词典,积累古文字词、文化常识,写作手法。一直坚持抄了两三年,4个笔记本,具备了比较扎实的诗歌鉴赏基础。

2鉴赏能力积累:跟着“网师每日一诗”,每天鉴赏一首诗,写评论,坚持两年。没有一天偷懒。

3 鉴赏理论提升:选修“人间词话”并担任组长,明确了辨别诗歌高下的标准——境界说。能以“境界的真、深”“气象”“空间的大小”“能入能出”“兴发感动”等更加专业的角度,对一首诗歌进一步进行艺术高下的判断。

回看我自己走过的诗歌阅读积累的三阶段,每一步都是在“去蔽”。积累字词手法等相关基础知识,是为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提供工具。积累鉴赏的角度和赏析切入点,是在为领悟某一首独特的美积累方法。积累词话理论工具,是为能从更高的层次,高屋建瓴地看透一首诗的艺术价值、教学价值做准备。这三个阶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每个阶段的扎实、准确、丰富都为下一个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看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就像“浪漫、精确、综合”阶段一样,还想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之所以有点长进,是因为贯穿始终的是我爱较真,爱思考,总是竭尽全力探求那个在自己当下水平下“最准确”答案,所以才能一点点去除遮蔽,走向自由澄明之境。

如果你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上,不必着急,从你现在开始阅读的这一首诗开始,从字面到手法到感情,争取尽量读透——不停留于一知半解,不放过任何疑问,以鉴赏辞典、名家赏析作为你自己理解的镜子,对照反思,摘抄积累,日积月累就会慢慢提高的。

要记住:求准方能有得。在跟帖时,我总是先查阅解读的诗歌的资料,透彻理解,细看主持人的解读,与之对话,并在自己独特发现的基础上跟帖;绝不是浏览一下,感性阅读。

主持每日一诗时,我起初能力有限,但也总是用最长的准备时间反复吟诵一首诗,不断抄写、品味,还原情境、进入诗境,就像张国荣演电影一样(像疯子一般彻底投入,难以脱身)。我的解读是自我生命的敞开、彻底投入,忘记自身。记得解读张先的爱情诗的时候,我读诗读到得严重的“相思病”的程度,一边写解读,一边写相思。笔端流溢而出的是我真实感情的投射。

所以这些文字的真情,今天的我也不能够超越。

以上是从成长经历的时间纵线梳理了解读能力提高的阶段,下面我想从横向——知识建构的角度,说明“求准”对于建构解读能力十分必要。皮亚杰认为学习知识是人面对生活中的某个困境(要解决的新问题)打破了原本的认知平衡。为解决新的问题,必须学习和运用新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运用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认知主体)就会把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同化、顺应,达到与外界的新的平衡。

为什么说我解读能力有所长进符合“同化、顺应”的建构模式?在积累的每个阶段,“求准”就是我对新的认知水平的追求。不满足于旧有的知识、经验,在竭尽全力基础上主动搜集新知识,摘抄、品味、反思新知识——这就是我的采纳新知识,同化新知识。跟帖,写解读,这就是主动运用新知识,争取解读的突破,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今年读王荣生老师的《小说教学教什么》讲到“阅读图示”,我根据文意画了思维导图。它对我们的启发是:一阅读必须要有海量积累,才能够形成“图示”;二是阅读教学应注意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也有“核心素养”,提升阅读的“核心素养”是教学点,是大量阅读的目的和方向。

从横线、纵线说明我解读能力提高的途径,想告诫大家:读诗、解读诗、教诗,都应该养成求准的好习惯,准而后深。

最后汇报一下我这个学期的诗歌教学,借以探讨怎样更有效地开展诗歌教学。

我认为诗歌教学的关键点是:

1 用策略取代知识:注意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而不是知识灌输。

2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学从学生疑难处开始。

3不断练习:以学习活动贯穿课堂的始终,老师的讲解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架。无论是发现疑难问题,还是练习巩固形成新的认识和能力,都需要学生多多练习,反复体会,

4灵活练习—课程 :始终关注学生的状态,除了知识领悟掌握的程度,兴趣和心态也非常重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既起到了调节学生学习生活,激发兴趣的作用;也是课堂知识的检验和落实,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学习巩固了知识。

本学期组织同学们开展了抗疫情课程、思辨思维课程、诗人与诗作课程,青春多彩歌飞扬课程。青春多彩歌飞扬课程创新度更大,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 发动学生摘抄并赏析一首最喜欢的歌

2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修改、拓展,集体推介。

以歌词赏析为基点,练习相关的诗歌鉴赏知识,把练习的能力点通过题目、提示的形式明确化,达到让学生精准训练的目的;录制歌词明显的歌曲小视频,链接更加经典的文本,让学生获得美的陶冶同时提升审美境界;由歌与诗兴发感动,围绕相关人文主题,组织学生写感受,老师下水写感受,提升思想认识,陶冶人文情怀。

本学期诗歌教学的第二个成功点是教诗歌阅读策略。

机械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知识”不能迁移——比如,学会了《静夜思》,却无法自己阅读《月下独酌》;而基于理解,把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输入并且不断更新的知识框架,能帮助学生自己梳理和形成知识系统。这种基于理解、运用的知识系统大量储备,在面对一首新的诗歌的时候,就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

在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中,有的老师让学生背诵大量的修辞知识,答题公式,每节课都以灌输形式大讲“知识系统”,这样的灌输在面对崭新的文本可能会毫无头绪。相反,时刻都围绕“如何读懂一首诗”,让学生练习,发现学生在读诗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针对问题设置学习支架,指导读诗的策略,然后让学生在精读一首诗的过程中自己反思、梳理相关知识,最终师生共同总结升华出诗歌的阅读策略,这样可能更有实效。

为了打破题海战术的低效重复,我把复习资料中诗歌提前做出来,重新分组,以形成有一定阅读策略的系列练习。以教读诗策略为核心,我总结出了读懂诗歌字面意思的方法、破解诗歌情感密码的方法,并总结了读懂一首诗的基本步骤:

一 断句。

二 找主题:看题目、主要意象。看注释。

三 疑难句:根据断句、上下文来推断理解。

四 分层次:这首诗说了几个意思?

五 破解诗歌的情感的七个密码:

题目点化情感、诗眼宣泄情感、意象代码情感、意境外化情感、注释提示情感、身世/时代烙印情感。

教学中,先让学生读诗、做题,然后我解决疑难,讲解相关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读诗、做题,在不断读诗、做题过程中把读诗的策略理解内化。

读一首诗要读出感动。为此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动笔写诗歌的解读,既有对这首诗美的揭示和领悟,也是对读诗方法的引领。印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我的解读发现这首诗原来这么美,可以这样读。就对诗歌不再抵触陌生了。有的学生还会摘抄我的优美语句。二是组织开展课前学生讲诗。每个人都参与。每两周围绕一个问题或者话题。学生讲诗是对如何读诗策略的运用,也能让老师看到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掌握的程度,在理解诗歌的知识和方法存在哪些问题。

在刷题做题后,为了让学生对题目中的诗歌有更深的理解,读出诗中的美,我下水写诗歌赏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比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放言五首·其五

白居易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注】①《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泰)山为小。”②颜子:即颜回,

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老彭:老子和彭祖,相传都是长寿之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联写几种事物和前人事迹,后两联写人生道理二者紧密关联,脉络清楚。

B.颈联写何必恋生忧死,不要嫌弃自己厌恶人生,写出诗人的人生态度。

C.最后一联进一步说明了生死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流露出作些许的消极情绪

D.诗人用真体的艺术形象表现抽象深奥的哲理,议论说理白浅近通俗易懂。

15.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蕴含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6)

14.D(3分)诗歌说理不是平白浅近,通俗易懂的。

15.第一问:①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2分),这句诗艺术地说明了一个哲理: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分)

第二问:人应该正确面对生死,顺其自然,有所作为。(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注释】

槿:即木槿花。开花时间较短,一般朝开暮落。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嫌身:嫌弃自己。漫:随便。厌生:厌弃人生。

“生去”二句:说明死和生都是自然的规律。扬雄《法言·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放言:放纵其言,不受拘束。

有生有死,才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应当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果如是,则虽死犹生,死而无憾。

【于老师赏析】

人活在生命的躯壳里,被其所驱、被其所役;而只有看破生死,看透生的本质,才能活得游刃有余,成为生命的驾驭者。这首诗表达的正是白居易对生之如何、生死大限的洞察。

前二联通过泯灭生命长短大小的差别,道出生本无差别的事实。大生命不应轻视小生命,短命者不必羡慕长寿者。纵活千年,逃不过死的铁门槛,只活一日,灿烂开放过,就没白活。“一死生,齐彭殇”。是啊,当你无法自己决定生之长、死之期的时候,争长短是无意义的。人能把握的只有生命的质量——“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宽它的宽度;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

后两联通过纠正恋世忧死、自厌而厌世的处世态度,说明对生死的正确态度:从容、达观,死生俱幻,不忧不恋。活着就抓紧当下地活,死,人终有一死,有啥可怕呢!不忧不惧。

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看到这个世界变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于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感谢大家的聆听。恳请大家多多交流指导。最后再次总结我的看法:诗歌鉴赏是一种能力,我们要在大量的诗歌精读中掌握读诗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策略。



往期回顾

榜样教师进网师【第十四期】| 仰望中国诗学的灿烂星空榜样教师进网师【第十三期】| 无条件养育,爱有声亦有行

网师通讯 | 建设团队,砥砺前行  ——第十二期“榜样教师进网师”活动总结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对已发其他公众号的文章将慎重选稿

欢迎新网师学员踊跃投稿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